精彩小说尽在佳看小说!手机版

佳看小说 > 言情小说 > 惊天盗案最新消息

惊天盗案最新消息

雨漠 著

言情小说连载

小说叫做《惊天盗案最新消息是作者雨漠的小主角为马鸿逵马全本书精彩片段:要讲1933年宁夏马府那桩轰动西北的特大盗窃得先从案子的核心人物——马鸿逵说这人在民国的西北地是个能让黄土高原都抖三抖的角他的一生像盘缠在乱世骨头上的老与军阀混战的血雨腥风紧紧缠在一身上的故事能装满一整列骡马大单是那些关于权谋与财富的传就足够说书人讲上三马鸿逵是甘肃河州(今临夏)1892年出生在一个回族军阀家他爹马福祥是清末民初的老军在西北经营了大半...

主角:马鸿逵,马全良   更新:2025-09-20 11:50:3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要讲1933年宁夏马府那桩轰动西北的特大盗窃案,得先从案子的核心人物——马鸿逵说起。

这人在民国的西北地界,是个能让黄土高原都抖三抖的角色。

他的一生像盘缠在乱世骨头上的老藤,与军阀混战的血雨腥风紧紧缠在一起,身上的故事能装满一整列骡马大车,单是那些关于权谋与财富的传闻,就足够说书人讲上三年。

马鸿逵是甘肃河州(今临夏)人,1892年出生在一个回族军阀家庭。

他爹马福祥是清末民初的老军阀,在西北经营了大半辈子,手底下有兵有地盘,人称"宁夏王",是马鸿逵早年最硬的靠山。

这小子打小就不是省油的灯,读私塾时总把《论语》藏在背后,偷偷翻看《孙子兵法》,先生教"仁义礼智信",他却总爱溜出去看兵营操练,舞枪弄棒的本事比之乎者也学得快三倍。

十五岁那年,马福祥把他送进甘肃陆军学堂,想让他学点新派军事。

可他嫌学堂规矩比兵营还多,每天站军姿背条令,没待满三个月就跑回了家。

他缠着老爹要去军队里混,马福祥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在自己的"昭武军"里当了个管带(相当于营长)。

这小子穿上军装那天,把辫子往帽子里一塞,腰里别着把德国造驳壳枪,站在队伍前喊口令,声音比老兵还洪亮——这就算正式踏入了军界,那年他才十六岁。

马鸿逵天生就有股狠劲,打起仗来不要命。

辛亥革命那会儿,他跟着老爹响应起义,在宁夏一带剿杀清军残部。

冲锋时总跑在最前头,枪子儿擦着耳朵飞也不躲,部下都说他"马王爷三只眼,枪子儿绕着走"。

有次巷战,他被流弹打中胳膊,血顺着袖子淌到枪托上,愣是咬着牙指挥士兵搭人梯翻墙,把负隅顽抗的清军赶出城。

事后马福祥拿着鞭子要抽他,骂他"不要命的东西",可扬起的鞭子迟迟没落下,眼里藏着的赞许比骂声还真。

靠着这股悍勇,再加上老爹的势力,他二十出头就当上了旅长,在西北军里也算个不大不小的头目。

那时候他的部队驻在包头,当地商会给他送"万民伞",他却把伞面拆了做旗帜,说"老子要的不是虚礼,是地盘"。

有次蒙古王爷的骑兵越界抢粮,他带着一个团追了三天三夜,在沙漠里把人困成了脱水的骆驼,最后逼着王爷亲自来赔罪,还敲了二十匹良马才罢休——这股子霸道,在西北军里是出了名的。

可他这人野心不小,不甘心总在别人手下当差。

1926年,冯玉祥的国民军进西北,带着苏联援助的大炮和机枪,一路势如破竹。

马鸿逵在城楼上看了三天,看出冯玉祥势头正盛,二话不说带着部队投靠过去,成了国民军的师长。

他知道冯玉祥治军严,吃饭睡觉都有规矩,便收起往日的散漫,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查营,士兵训练偷懒,他抡起马鞭就抽,一点不含糊。

有次他亲弟弟马鸿炳站岗打盹,被他罚站了一天一夜,全师上下没人敢说情。

可暗地里,他却没闲着。

一边给冯玉祥卖命,一边让亲信偷偷和蒋介石搭上了线,时不时送些西北的军事情报过去。

他常对心腹说:"乱世之中,不能只认一个主子,多棵墙头草,才能活得更久。

"有次冯玉祥让他出兵陕西,他阳奉阴违,把部队拉到半路就停了,说是"粮草不济",转头却给蒋介石发电报,说"愿为中央效犬马之劳"——这手左右逢源的本事,他练得比枪法还熟。

果不其然,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西北军里的将领大多跟着倒戈。

马鸿逵这时候犯了难:冯玉祥对他有提拔之恩,把他从旅长升成师长;蒋介石那边又许了高官厚禄,说只要他投诚,就封他为宁夏省主席。

他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在帐篷里踱了半宿,最后一拍桌子——投蒋!

他想的是,蒋介石手里有中央的名头,地盘又广,跟着他准没错。

于是,他带着部队偷偷开到山东,投靠了蒋介石的"讨逆军"。

那会儿阎锡山的晋军正猛攻兖州,守军快撑不住了,城里的炮弹都快打光了。

马鸿逵一到就主动请战,带着骑兵绕到晋军后方,半夜里突然杀出,把晋军的粮道断了个干净。

晋军没了粮草,顿时乱了阵脚,马鸿逵趁机正面强攻,硬是把兖州保住了。

这一仗打得漂亮,蒋介石高兴得首夸他"岁寒知松柏,板荡识忠臣",立马升他为军长,还赏了大把银元——光是给军部的慰问金,就装了满满五卡车。

马鸿逵得了好处,对蒋介石更是死心塌地。

可他骨子里还是个军阀,到了自己的地盘上,那叫一个说一不二。

1932年他正式就任宁夏省主席,刚到任就发布了"五禁":禁鸦片、禁赌博、禁娼妓、禁缠足、禁酗酒。

老百姓刚开始还拍手称快,可没多久就发现,这些禁令不过是换了个法子敛财——鸦片烟馆改头换面成"戒烟所",进门就得交"治疗费";赌场搬到了商会的地下室,抽成比以前还高。

有人算过,光是这些"禁令",每年就给他带来几十万银元的进项。

他把宁夏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

规定老百姓出门必须带"良民证",没证的轻则罚钱,重则抓去当苦役——修公路、盖兵营,全是免费劳力。

有次一个老农忘了带证,被巡逻队抓去修城墙,等家人送来证,人己经累得脱了相。

他手里的军队,军官大多是马家的亲戚,"七大姑八大姨,都能当军需",士兵想升官,不送礼打点根本没门。

有个排长立了战功,想升连长,托人送了二十块银元,马鸿逵眼皮都没抬;后来送了一对和田玉镯,第二天任命状就下来了。

有人背后骂他"土皇帝",他听见了也不恼,反倒在大会上说:"我就是宁夏的天,谁敢不服?

"他修的省政府大楼,比南京的还气派,门口的石狮子是从内蒙古草原拉来的,每只重二十吨;办公室里的地毯是波斯进口的,踩上去能陷半个脚面。

最让人咋舌的是他的府邸——位于银川城里的马府,光是院墙就有三丈高,西角还设着炮楼,里面亭台楼阁样样俱全,光花园就占了半个街区。

这人还有个癖好,爱财如命。

不管是打仗缴获的物资,还是地方上的赋税,他都想办法往自己腰包里塞。

据说他在宁夏的十年,搜刮的财富能装满十个国库。

马府里的库房就有十八间,一间放金银,一间放玉器,还有一间专门存古董字画。

光是金砖就码了半屋子,最大的一块有五十斤重,是他从一个败落的蒙古王府里弄来的;玉器更是数不胜数,有汉朝的玉璧、唐朝的玉佛,还有清朝乾隆年间的玉如意,上面镶着的珍珠有鸽子蛋那么大。

他收藏的古董里,最值钱的是一幅宋徽宗的《鹰图》,据说是他用五百匹战马从一个军阀手里换来的。

还有一个翡翠西瓜,是当年慈禧太后的陪葬品,不知怎么流落到民间,被他花了二十万银元买下,专门做了个楠木盒子装着,锁在最里面的库房,钥匙就挂在自己腰上。

府里的佣人说,有时候半夜还能看见马鸿逵亲自去库房查看,拿着放大镜对着金条照,能看半个时辰。

他的老婆孩子也跟着沾光。

正房夫人刘慕侠的首饰盒,打开能晃花眼,光是金戒指就有三十多个,每个上面都镶着宝石;儿子马敦厚才十岁,就有一把纯金打造的小手枪,枪管上还刻着花纹。

有次马敦厚把枪弄丢了,马鸿逵气得把管家打了一顿,悬赏一千银元找回来,最后在花园的池塘里捞了上来,枪身的金子一点没少。

这满府的宝贝,就像一块肥肉,引得各路宵小垂涎。

早在1931年,就有小偷想翻墙进去,结果刚爬上墙头,就被炮楼里的机枪扫成了筛子。

马鸿逵为此加派了卫兵,光是府里的护院就有两百多人,个个都是神枪手;库房的门是钢板做的,锁是德国进口的,据说要用三把钥匙同时开才能打开。

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1933年那个秋夜,会有人从他眼皮子底下,把库房里最值钱的宝贝席卷一空——这桩案子后来成了西北第一奇案,把整个宁夏搅得天翻地覆。

要说马鸿逵这人,确实有能耐。

在乱世里从一个小军官混到一方霸主,没点手段是不行的。

可他的手段,多半用在了争权夺利、搜刮民脂民膏上。

老百姓提起他,是又怕又恨,背后叫他"马扒皮",说他"刮的地皮比城墙还厚"。

这"西北第一盗案",说到底,也是他自己种下的因——若是府里没有那么多来路不正的宝贝,又怎会引来得天独厚的盗贼?

只是当时的马鸿逵,正坐在他的金銮殿般的府邸里,盘算着如何捞更多的钱,根本没料到一场惊天风暴,正在暗处悄然酝酿。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