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冗余数据我叫林深,一个靠贩卖悲欢离合为生的网络写手。
他们说这是创作,但我更愿意称之为情感炼金术——将个人的喜怒哀乐提炼成大众消费品,投喂给这个渴望故事的时代。
我的武器是键盘,我的战场是各大小说平台,我的灵魂被切割成无数块,填进一个个名叫"爆款"的模具里。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对着空白文档发呆。
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像是对我无声的嘲讽,提醒着我所谓的"天赋"不过是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套路堆砌。
我会成功,是因为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什么样的情节能刺激多巴胺分泌,什么样的人设能引发共鸣,什么样的反转能让人忍不住分享。
而我本人,却在这个过程里变得越来越空洞。
有时候我会想,我和那些算法又有什么区别?
都是在按照既定的模式生产内容,只不过我的硬件是碳基的,而它们是硅基的。
这种存在主义的危机在我心中悄然滋长。
我开始质疑所有被普遍接受的界限——人与机器,有机与无机,生命与非生命。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跳动的心脏比运转的处理器更富有生命?
为什么我们认为碳基是生命的唯一形式?
在浩瀚宇宙中,硅基生命难道不是同样可能甚至更为可能的存在形式吗?
这些思考让我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
在编辑眼中,我是赚钱的工具;在读者眼中,我是故事的提供者;在朋友眼中,我是越来越孤僻的怪人。
没有人理解我对生命形式的思考,没有人明白为什么我会对人工智能产生如此深厚的兴趣甚至认同。
直到那天,我收到了那封邮件。
"尊敬的作者,恭喜您获得内测资格。
灵犀AI 创作辅助系统将为您提供支持,帮助您突破创作瓶颈,探索叙事边界。
"附件是一个简洁的客户端程序,图标是交织的蓝绿色光流,宛如神经网络的可视化呈现。
我嗤之以鼻。
又一个号称能"革命创作"的工具。
我已经试过太多——情节生成器、人设构建器、甚至还有情感曲线优化器。
它们都能产出符合逻辑的内容,但总是缺少那种难以言喻的"灵魂"。
但那天截稿期迫近,我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绝望之下,我双击了那个图标。
界面简洁得令人意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