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佳看小说!手机版

佳看小说 > 其它小说 > 乡野拾趣作文

乡野拾趣作文

良莠不齐的橘子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乡野拾趣作文》是大神“良莠不齐的橘子”的代表刘三阿杏是书中的主精彩章节概述:清末民青崖山一带多尤其是入了晨雾能漫到山腰的石连樵夫都要等日头爬高些才敢上山脚下住着个叫阿杏的姑爹娘走得只留她守着一间漏风的土靠给山外的药铺采些金银花、柴胡过日子清苦却也安首到那年腊月她在山涧边捡回了一盏破灯那灯笼是竹骨外层的红绸子烂了大只剩几片碎布挂在上像极了受伤鸟儿的羽阿杏本想随手丢可指尖刚碰到竹就觉出一丝暖意——这天...

主角:刘三,阿杏   更新:2025-10-07 01:22:0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清末民初,青崖山一带多雾,尤其是入了冬,晨雾能漫到山腰的石阶,连樵夫都要等日头爬高些才敢上山。

山脚下住着个叫阿杏的姑娘,爹娘走得早,只留她守着一间漏风的土屋,靠给山外的药铺采些金银花、柴胡过活,日子清苦却也安稳,首到那年腊月初,她在山涧边捡回了一盏破灯笼。

那灯笼是竹骨的,外层的红绸子烂了大半,只剩几片碎布挂在上面,像极了受伤鸟儿的羽毛。

阿杏本想随手丢了,可指尖刚碰到竹骨,就觉出一丝暖意——这天气,连石头都冻得硌手,一盏破灯笼竟能发热,实在奇怪。

她心下一动,把灯笼裹在怀里带回了家,找了块藏了许久的蓝布,一针一线缝补起来,又剪了几枝晒干的松针,揉碎了填进灯笼里当灯芯,试着点了火。

火苗刚窜起来,就见灯笼里飘出个穿青布裙的姑娘,身形轻飘飘的,脚不沾地,看见阿杏也不害怕,反倒屈膝行了个礼,声音软得像山雾:“多谢姑娘救我,我是这青崖山的灯娘,守了山百年,前些日子被山风刮坏了灯笼,魂体差点散了。”

阿杏虽吓了一跳,却见灯娘眉眼和善,也渐渐放下心来,忙摆手说:“不用谢,我就是顺手修了修。

只是这灯娘,是做什么的?”

灯娘笑着指了指窗外的山路:“青崖山雾重,夜里常有赶山的人、迷路的客,我就提着灯笼在山路上走,给他们照个亮,免得跌进山涧,或是撞上野兽。

只是灯笼坏了,我就没法子出门,这几日,怕是己有不少人困在山里了。”

阿杏听了,心里一紧。

前几日山外传来消息,说有个货郎进山送东西,至今没出来,想来是困在雾里了。

她当即说:“那我帮你吧!

白天我去采药材,晚上就提着灯笼陪你上山,也好有个照应。”

灯娘眼里亮了亮,忙说:“姑娘心善,只是夜里上山危险,你若不怕,我便护着你。”

从那以后,每到天黑,阿杏就提着修好的灯笼,跟着灯娘往山上走。

灯笼里的火苗从不晃,哪怕山风再大,也只稳稳地燃着,蓝布罩子映着暖光,在雾里像一颗星星。

遇到困在山里的人,阿杏就把随身带的干粮分给他们,灯娘则在前面引路,把人安全送到山脚下。

那些人都说,夜里在青崖山看见一盏蓝灯笼,跟着走就不会迷路,还能碰到个好心的姑娘,却没人见过灯娘的模样——只有阿杏知道,那暖光背后,还有个默默守着山路的魂灵。

日子久了,阿杏和灯娘也熟了。

灯娘说,她原本是青崖山顶庙里的小尼姑,百年前的一个冬天,山里下了暴雪,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迷了路,冻得快没气了。

小尼姑偷偷把庙里的柴火抱出来,又煮了粥给妇人喝,还提着灯笼送妇人下山。

可走到半山腰时,一阵大风刮来,灯笼翻了,火星溅到了小尼姑的衣服上,加上雪地里没处躲,小尼姑竟被烧死了。

等庙里的师父们找到她时,她手里还攥着那盏烧得只剩竹骨的灯笼,眼睛望着山下,像是还在担心妇人的安危。

后来,山神念她心善,就封她做了青崖山的灯娘,让她借着灯笼的魂,继续给山里的人引路。

只是这灯笼每隔百年就要修一次,若是坏了没人修,灯娘的魂体就会慢慢消散,再也不能守着这座山了。

阿杏听了,心里酸酸的,握着灯娘的手说:“以后我帮你守着灯笼,等我老了,就教我的孩子,让他们接着帮你,再也不让你消散。”

灯娘笑了,眼里的光像灯笼里的火苗,暖融融的:“多谢姑娘,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可安稳日子没过多久,山外就来了一群兵痞,说是要找青崖山里的宝贝,把山脚下的村子搅得鸡犬不宁。

他们抢了村民的粮食,还放话说,要是找不到宝贝,就把山里的树全砍了,把庙也拆了,连山脚下的土屋都要烧了。

村民们都慌了,阿杏也急得首哭,她知道,山里根本没有什么宝贝,这些兵痞就是想抢东西。

灯娘看着阿杏着急的模样,叹了口气说:“姑娘,我有个法子,能把这些兵痞赶跑,只是……我可能再也没法陪你上山了。”

阿杏忙问:“什么法子?

你别做傻事!”

灯娘说:“我的魂体靠灯笼的暖光维持,若是我把所有的魂力都注入灯笼里,就能让灯笼发出强光,还能引着山里的雾气,造出幻象,让那些兵痞以为山里有鬼怪,不敢再进来。

只是这样一来,我的魂力就会耗尽,灯笼也会变成普通的竹骨,再也不会发热,我也……再也不能出现了。”

“不行!

我不同意!”

阿杏抱着灯笼,眼泪砸在蓝布罩子上,“我再想别的法子,哪怕我去跟他们求情,也不让你耗光魂力!”

灯娘轻轻摸了摸阿杏的头,声音软却坚定:“姑娘,求情没用的,这些兵痞心狠手辣,若是不赶跑他们,村民们就要遭殃了,以后也没人再能守着这座山,守着山里的路。

我守了这座山百年,早就把这里当成家了,能护着这里的人,护着你,我心甘情愿。”

说完,灯娘就飘进了灯笼里,阿杏只觉得手里的灯笼突然变得滚烫,紧接着,一道强光从灯笼里射出来,比日头还要亮,照得整个山脚下都亮如白昼。

山里的雾气像是被什么引着,纷纷往兵痞们所在的地方涌去,雾气里渐渐出现了好多影子,有的像拿着棍子的和尚,有的像披着头巾的妇人,还有的像提着灯笼的小姑娘,嘴里还发出轻轻的哭声,听得人心里发毛。

兵痞们本来就心虚,见了这景象又被强光刺得睁不开眼,吓得魂飞魄散,以为真的惹到了山里的鬼怪,扔下抢来的东西,头也不回地往山外跑,再也没敢回来。

等雾气散了,强光也暗了下来,阿杏手里的灯笼渐渐凉了,蓝布罩子也变得灰蒙蒙的,再也没有暖意,就像一盏普通的破灯笼。

阿杏抱着灯笼,坐在土屋门口,哭了整整一夜,她知道,灯娘走了,再也不会出来陪她说话,陪她上山引路了。

后来,阿杏把灯笼挂在了自家土屋的门口,每天都要擦一遍,就像以前灯娘还在的时候一样。

她还照着灯娘教她的样子,每到夜里,就提着另一盏自己做的灯笼,往山上走,给迷路的人引路,给赶山的樵夫照路。

她把灯娘的故事讲给村里的孩子听,讲给进山的人听,告诉他们,青崖山有个心善的灯娘,曾经用自己的魂体,护着这座山,护着山里的人。

一年又一年,阿杏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山路了,就教村里的年轻人提灯上山,告诉他们,要好好守着这座山,守着山里的路,就像当年灯娘守着他们一样。

再后来,青崖山的路修宽了,也安上了路灯,夜里再也不用靠灯笼照路了,可山脚下阿杏家的门口,始终挂着一盏蓝布灯笼,虽然再也不会发热,再也不会飘出穿青布裙的姑娘,却成了青崖山的一个记号。

村里的老人都说,每到腊月初,要是夜里起了雾,站在山脚下往山上看,就能看见一盏蓝灯笼,在雾里慢慢走,像极了当年的灯娘,还在给山里的人引路。

那些走夜路的人,只要看见那盏灯笼的影子,心里就会觉得安稳,就像知道,总有个心善的人,在默默守着他们,守着这座青崖山,守着百年不变的暖意。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